(红冠蕉鹃)
最近每到周末,我便心头一紧,内心祈祷着超自然力量的发生。最好天降暴雨,电闪雷鸣,挂10号风球,到处发通知说非必要不出门。这样便可以心安理得在家躺一天。
可惜还是出门了,坐在的士上,看着漫天乌云,我说了一句:天气预报说要下大雨。
的士司机说:是哦,再过一会儿全岛下暴雨。艾文眼皮都没抬说:不要紧,天气预报不会准。
他说要去鸟园,前一天晚上,我刚陪他在潮间带上站足五个小时,对于第二天的行程,实在有点犹豫,主要因为我的双脚材质普通,长时间站立和行走都有点超负荷。往好的方面看,去鸟园毕竟不需要一大早起床,它的好处是9点才开门,6点就关门。满打满算,也就营业9个小时,好过那些遥遥无期的等待。
艾文不以为意说:鸟园不需要走路,很轻松的。
展开剩余87%我走进鸟园后的前三十分钟,一直期待着那场暴雨,心想,我倒要看看暴雨中的落汤鸟们。结果雨一直没下,中间只飘了几滴雨丝。一开始我们在铁丝网罩着的飞禽保护区里转悠,听到艾文一口一个这个稀有,那个罕见。
这里犀鸟极多,好几种是我从未见过的种类,黑漆漆的地犀鸟,颜色鲜艳的花冠皱盔犀鸟,还有我压根叫不上名字的各种犀鸟。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,以前去野外观鸟,好比电影里的浪漫约会,一切都是不确定的,当鸟真正出现的那一刻,整个人幸福得飘飘然。鸟园则更像交友软件,所有你高攀不起的对象,几乎都在里面。虽然状态没有野外的好,但好歹是活生生的。
好比日常生活,约会一个哈佛毕业的很难,鸟园里哈佛毕业根本不算什么,好几个都是诺贝尔得奖主级别。当然,因为我初涉观鸟大门,还没懂那么多门道,类似用惯帆布包的人,完全不懂爱马仕那些包的奥妙之处。我慢条斯理地用望远镜,看着鸟在镜头里更细致的模样。
诸君如果去鸟园,可能也会觉得,啊,好像也没有那么震撼啊,不就是一些两条腿蹲在树上的东西嘛。话说除了大嘴鸟这种造型极其卡通的类型,很多鸟初看并不显眼,不如我们在纪录片或者照片里看的那么五彩夺目。每当这时候我便会想起《游隼》那段话,“因为现实中的鸟儿绝不会如此巨大,如此色泽明亮,它会藏在深深的自然之中,永远在沉默,遁入离你越来越远的世界;永远在离去,仿佛下一秒你就会失去它。”
(绿阔嘴)
这里我非常推荐大家使用望远镜,镜头里的鸟会忽然变得非常具体,近到连羽毛都能一根根看清,嚯,够厉害的,竟然长这样。很多鸟儿的羽毛,在阳光下会闪现出非完全不同的灿烂颜色。而且鸟园里的鸟无处可去,它们最多从一端飞到另一端,有种无路可逃的绝望感。我后来才知道,现代动物园里很多动物都是培育出来的,新加坡动物园一年有近千只动物宝宝诞生,往好了想,可能是把野外淘汰掉的那部分,给培养起来了。
艾文看得兴高采烈,我对这种相亲式看鸟有点兴味索然,哎呀,没多大意思,虽然鸟很多,可是跟它们并不熟,在惊叹了几次后,仿佛觉得里面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,比不上野外的浪漫约会。这跟吃自助餐差不多,只有前半小时开心极了,胃口大开。野外观鸟是最棒的,为啥呢?就跟饿你一整天,你吃到的第一口食物,那种黯然销魂的感觉,没齿难忘。
这种情况后来马上改变了,逛完半圈鸟园后,熊阿姨中途加入,还约上了博物大人江波老师。有了专业向导,看鸟忽然变得像从一头乱麻,理出一根根逻辑线。
比如说吧,为什么大自然中雄鸟的颜色分外鲜艳?因为它们主要靠羽毛来吸引雌鸟,这是它们的求偶工具。这些颜色鲜艳的雄鸟,交配后不会负责带小孩,老师解答道:因为颜色鲜艳容易被天敌注意,一般都是低调的雌鸟负责哺育。而且雄鸟繁殖季后,会换上一层略为黯淡的羽毛,仿佛从王子变成庶民。听完之后我想,啧啧,雄鸟的一生,除了交配只剩下换毛了。
逛到一半,江波指着休息区那些巨大的鸟巢说,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鸟巢织一半,有的鸟巢是完整的不?我和熊阿姨完全猜不出来,这些鸟巢模拟的是黄胸织雀的巢。艾文在一旁插嘴,说他观察过新加坡的黄胸织雀,大约5分钟往返一次。江波说,织雀雄鸟一到繁殖季,会先开始筑巢,每天往返四五百次,衔取巢材。巢筑到一半,雄鸟开始求偶,求偶成功后,雌鸟加入筑巢队伍,一起筑巢。
但也有一种可能,求偶失败,此时巢便成了烂尾巢。为了确保成功率,雄鸟会在求偶季同时筑好几个巢。老师最后点评,每一个半成品巢背后,都有一只悲伤的织雀。
(这不是黄胸织雀,是非洲栗黑织雀,它正在筑巢引凤)
我和熊阿姨面面相觑,好家伙,雌织雀堪称动物界清醒大女主,考察得相当全面,比我们人类强多了。
那天最震撼的是,在非洲区看到了伫立在高处的鲸头鹳。熊阿姨一阵尖叫,天呐鲸头鹳,这么罕见的鲸头鹳,整个亚洲只有日本和新加坡动物园有,对不对?
据江波老师介绍,这种鸟即使去原产地乌干达也很难见到。它看起来又有点蠢,又有点不好对付。我后来查了查,鲸头鹳之所以叫鲸头鹳,是因为它有鸟类中最大的头。一对鲸头鹳一般每个繁殖季产两枚卵,但通常只育活一只雏鸟。选其中更强大的一只,对弱的那只不管不顾。
非洲鸟区带来的感觉,就像非洲一样,有孤独感,也有残酷的杀戮。
到澳洲鸟区,整个步入式鸟笼都是叽叽喳喳的鹦鹉叫声。我又从老师那里知道,鹦鹉在繁殖季,通常会多配偶交配,一只雌鸟选多只雄鸟交配,来提高基因多样性。
哦?噢!怪不得说鹦鹉智商高呢。
这里的鸟色彩斑斓,非常亲近人,跟澳洲给人的感觉一样,阳光,沙滩,五彩缤纷,惹人亲近。
以上,便是我在鸟园学到的知识,以及很重要的一点,来鸟园和动物园,要观赏的是它们的自然习性。
这有点像用人类学角度,去看待相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。这个男人没有买单,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?男性这类行为,又是如何影响整个择偶机制?跟全球经济衰退是否有一定联系?抑或是对传统社会男权主导体制的某种反叛精神?
从个体行为,要推导出整个生态演变啊同志们!
假如用这种角度去相亲,是不是就没有那么折磨了呢?
正当我和熊阿姨如饥似渴吸收着鸟类学知识时,艾文始终游离在讲解圈之外。他最多听几句,要么在旁边拍照,要么开始找地上散落的羽毛。
这还是他最喜欢的课,可想而知他平时上课是如何神游物外,连熊阿姨都忍不住说了句,你先听。
他不听,他只是很认真地在找羽毛,每找到一根,小心放入上衣口袋,就像他去山里,把捉到的甲虫放进上衣口袋一样。他被羽毛完全迷走了心智,先捡后观赏,再反复观赏,对着阳光赞叹:多漂亮的羽毛啊,完全不像真的。
算了,据说男孩是在移动中学习的……
回去路上,我累得在公交车上睡着了,回家晃一晃脑袋,里面的知识已经去了大半。我赶紧提起笔,把所剩无几的鸟类炸裂性知识记下来。一边记一边发现,果然成年人观鸟最大的障碍是,记不住那么多名字。
那个完全不认真听讲的人,张口即来,这是佛法僧目,那是冠蕉鹃属。
可恶,仿佛想起中学是忙着抄笔记,仍然考得一塌糊涂的物理课。
跟艾文的无功利心态不同,我观鸟充满了功利心态。
结束鸟园行程,先结合织雀故事,写了篇情感专栏。
第二件事,把购物车里的衣服删除大半,这辈子总不能只折腾换毛一件事啊!
我总想学点什么,但或许,鸟的世界根本不需要人类的看法。
(注,本文图源除最后一张外,全部源自艾文)
注:《大哥,你等等我》,别名跟着艾文去观鸟,母子另类观鸟手册,讲述我跟着儿子艾文去观鸟,一路上发生的种种见闻。文中的母亲,将像白纸一样,吸收各类关于鸟类的故事,试图用她600多度的高度近视,好好看看美妙的大自然中各种争奇斗艳的美丽小鸟,对她乏味的现代生活再次尝试拓宽。
我的新书《生女有所归》已上线
成为母亲,曾经是一个必选项,现在成为一个选择题。
本书采取双女主模式,两个性格迥异、关系亲密的年轻知识女性,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,面对生孩子这件事上,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毛利,作家,电视剧《小夫妻》原著作者,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,代表作《生女有所归》《全职爸爸》《结婚练习生》等(点击作品名即可阅读)。
发布于:江苏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