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杭州日报
和鸟 一起飞翔
鸟因西湖繁衍生息,西湖因鸟而立体鲜活,生物因多样而多彩。
摄影/关守楠
关守楠
秋天的西湖,晨光渐起,茅家埠的水岸边,隔离网与木桩静静伫立在水中。
水面率先开始明亮,木桩上、隔离网上黑黑的剪影就从那一片摇曳的光亮里凸了出来,那是夜鹭的身影。
有的还在酣睡,身姿如泥塑般稳定;有些则是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,等着鱼儿出现后的雷霆一击。岸边树上,鸟鸣啁啾,从第一声开始,指数级放大,随即就热闹了起来。阳光和鸟鸣唤醒了西湖,随着太阳一跃而出,西湖从沉睡中醒来,又开始了活色生香的一天。
秋冬的西湖,并不萧瑟
城市里是难得见到走兽的,水中的鱼儿也被限制在水面以下,这样的景物,再美好,也只限于平面。有了鸟儿的身影,不管是在枝头跳跃、还是在地上觅食,甚至只是天空中一掠而过,都让西湖变得立体鲜活。
西湖烟波浩淼,水质优良,是鱼类的天堂,鱼多了,以鱼为主食的水鸟自然也不会少。适宜的温度,丰富的食物来源,很多水禽选择长居于此。
黑水鸡、斑嘴鸭、鸳鸯、小䴙䴘(音:pì tī),以及各种鹭科鸟类最为常见。黑水鸡鲜艳的红喙甚是显眼;斑嘴鸭其貌不扬,和家养的鸭子区别不大,但经常会飞起来向人证明它不是家禽;鸳鸯雄鸟长在了几乎所有人的审美之上;小䴙䴘身材小,擅长潜水捉鱼,平静的水面上如果泛起了美丽的圆环涟漪,那多半是它的杰作;白鹭身姿优雅,夜鹭则有点像缩小版的企鹅,守着物产丰饶的西湖,它们尽情地享受阳光,觅食、繁衍。
岸上林间最多的鸟儿是麻雀,在北方人们会习惯地称它们为家雀(音:qiǎo)儿。因为它们喜欢与人为邻,在大山里反倒见不到它们。西湖边的麻雀也是如此,不怎么怕人,但离它最多一两米的距离它们就会一哄而散,只是也飞不多远,就又停下来继续觅食。
其次就是珠颈斑鸠,和鸽子很像,但脖颈上有一大块黑白相间的羽毛,像天然的珍珠项链,它“咕咕咕”的叫声让人听着心安。
留鸟(注: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,不随季节迁徙的鸟)之外,西湖也会随季节变换迎来不同的鸟儿。怕冷的鸬鹚、银鸥、秋沙鸭,北方天气一开始变凉,就会选择向南飞行,在西湖停留越冬,如果天气更冷,就会选择继续南下。冬天的西湖,并不会因为气温降低而萧瑟,反倒因了这些远方的客人更加生动。
据统计,西湖边出现过的鸟类已有200多种,一个小的区域里,这样的数量是很了不起的,而且这个数字随着生态的持续向好还在扩大。
从花鸟图,到红外观测
游客已经习惯了有鸟的西湖,只会觉得此般美景当尽情享受。却不曾想过,如果西湖没有了鸟,一个平面的西湖,还会有这般无穷的魅力吗?如果人类的生活中,没有了麻雀的叽叽喳喳,没有了掠过长空的雄鹰的身姿,会是怎样的孤独与沉寂?
唐柳宗元曾写下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的千古名篇,句首之“千万孤独”道尽诗人心下的孤苦。“鸟飞绝”,天空便真成了无尽的空,是会给囿于地面的人带来压力的。南北朝诗人王籍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”亦是妙笔,噪静反衬之下,幽静而暗藏活力的山谷更是让人心向往之。
自古以来,文人雅士多热衷于观鸟。古诗里呈现的,多是诗人观鸟之后升华出的意象。而一向注重写意的古画却在鸟的描绘上极具写实精神,比例、结构、神态都是精益求精。宋徽宗赵佶的《柳鸦芦雁图》、五代黄筌的《写生珍禽图卷》,即使放到今天,仍可以作为科普书的插图。
现代人则幸运得多了,我们有望远镜、数码相机、红外观测仪等各种仪器辅助,观鸟变得“近在咫尺”。望远镜可以把距离缩短,让高栖在枝头的小鸟在眼前跳跃;长焦镜头不只把小鸟拉近,还可留下清晰的影像;红外技术让夜间观鸟变成可能;GPS脚环更可以监测鸟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,让鸟儿的轨迹在地图上留下清晰的记录。
技术的进步让观鸟的门槛越来越低,近几年来,爱上观鸟的人越来越多。
从候鸟,到留鸟
西湖边,经常会有官方组织的观鸟活动。经验丰富的观鸟、护鸟人,会向参与活动的人群普及鸟类知识、鸟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、如何在不打扰的前提下观鸟等等。
比如今年春天的“迎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共护西湖鸳鸯”活动,鸟类专家在西湖边深入浅出地讲解观鸟知识,让游客亲手操作望远镜,观察西湖中的水鸟。很多人第一次知道,除了鸳鸯,西湖有着不少候鸟转变为留鸟的例子。“斑嘴鸭、黑水鸡、白鹭、夜鹭、小䴙䴘等都是留鸟,安全隐蔽的环境、人为干扰小的生态、丰富的食物以及良好的水质,都是候鸟们选择留在西湖的原因。”
这些观鸟活动,已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,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自然保护的进程中。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,他们有着足够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的向往。丰富的鸟种,漂亮的羽毛,悦耳的鸣叫,对这些会飞的小精灵越是了解,就越会热爱,心中有爱,就有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真正的观鸟是与自然的用心交流,是最大限度的不打扰。天空中的鸟与地面上的人互不干扰又和谐相处,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“天人合一”。
刚刚离世的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、环保主义者珍·古道尔说:“每一天,你都带来一些影响。你可以选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。”
从一面之缘,到铭记一生
在山间、水岸观鸟,会不经意间邂逅不知名的野花、枝头毛茸茸的松鼠、春天鲜嫩的绿与秋天灿烂的金黄,掠过旷野的风。其中不乏苦苦寻觅几个小时却一无所获的无奈,但都是观鸟带来的乐趣。
西湖的每一个清晨,都聚集着一大堆人,林立的三脚架上,长焦镜头集中指向一个方向。勤奋的拍鸟人,为了更好的光线、更好的照片,起得比鸟还早,凌晨4点多钟就在考察好的地点支起相机,蹲守几个小时,只为拍到一张足以在同好中炫耀的“鸟照”。
有爱好者说,“摄影的尽头是拍鸟。”这是因为鸟类蕴藏着无限的拍摄可能,而且遗憾远远多于成功。除了一些体型较大的猛禽以外,多数常见的小鸟都极其活泼好动,所以拍鸟是对技术、体力、耐心的多重挑战。
绝大多数鸟是怕人的,它们会选择与人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,所以拍鸟相比于用望远镜观鸟难度更大。能拍到是第一位的,拍到之后才是尽可能地拍清晰,如果有美妙的光线配合就更好。鸟会时刻警惕着人类,当它们认为安全时,也会在进食之余看向正在拍摄的人,这时候就可能拍到一张可爱的“鸟照”。当然,有些时候,它们也会突然跳到面前,视你为无物,这就是莫大的荣幸了。
我们跟很多种鸟类,可能一生都只有一面之缘。它不知从何处飞来,突然就落在眼前,停留几秒,然后倏忽飞走,再也不见。于它,是再平常不过的飞行、进食,于我们,却是难得的机缘,可以铭记一生的瞬间。这一个个瞬间,一次次与鸟的眼神碰撞,就是用心与自然交流的见证。
千百年来被文人雅士所称道的西湖,依然保持着它完美的生态。鸟因西湖繁衍生息,西湖因鸟而立体鲜活。西湖的最佳观鸟季将到(每年11月—次年3月),来一场跟湖面和天空的约定吧。
截至2024年年底,杭州市野生鸟类记录共计20目83科478种,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1.5%,市级鸟种数在浙江省内仅次于温州市。这份沉甸甸的“生态成绩单”背后,是6种新分布“鸟朋友”的惊喜亮相:黑枕燕鸥、黄嘴角鸮、钝翅苇莺、褐胸鹟、灰背燕尾、蓝喉太阳鸟。有趣的是,这新增的6种鸟类中,有5种由民间观鸟爱好者发现。从余杭到淳安,从西湖景区到高校校园,越来越多的市民端起相机,成为生态观察的“城市侦探”。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相关负责人感慨:“全民参与的热情,让生态保护从‘专业行动’变为‘全民浪漫’。”
据《杭州日报》2025年3月25日报道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